西藏《四部宗義》中大小二乘各有二宗
毘婆沙宗是小乘有宗,經部宗則為小 乘的空宗;而唯識宗就是大乘有宗,中觀宗則是大乘的空宗。四部宗各宗的排 列,非按照發展的先後,乃依解空淺深的順序排列。因此學習宗義應循序漸進,才能觀察比較前後宗義的共、不共處而得其主旨、意向。
無著、世親所傳的學說範圍非常廣,後來慢慢形成瑜伽學派。其學說在發展的 過程中,形成了二個系統:其中一個系統,比較偏向注重無著、世親學說的原貌與精神,甚至都不敢輕易去改動任何文字。此系統就稱為古學,亦即虛相唯 識。另有一個系統,其所持的態度比較自由,認為只要不喪失無著、世親學說 的基本精神即可,應該可以加以改進發揮,甚至在文字上也可稍為加以改動。
這個系統稱為今學,亦即實相唯識。 唯識宗義,西藏之作純粹為虛相派的古學。所以在《四部宗義》中討論唯識宗 義,主要以虛相派的古學為主。漢傳佛教(中國佛教)的唯識學是以玄奘法師 所傳護法、戒賢的實相派為主,所以實相派的理論在漢傳資料裏面是足夠的, 漢傳佛教所欠缺的反而是虛相唯識這一部份。 作者認為唯識的根源是在古學而不是在今學,今學是從古學再進一步革新發展 出來的。因此為了要了解唯識學的根源,也為了彌補漢傳佛教在虛相派種種的 欠缺,作者在討論此部宗義,將以虛相派的古學為主,實相派的今學只列為旁 論——重點地提出比較而已。但這些旁論方式的一些片段論議,在與虛相派相 互比較之後,兩派的不共見,亦可大致了解一些。這是本宗義書最大的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