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念佛開示》(12)

主講法師

見岸法師

念佛與稱名的差異

  各位要注意「念佛不等於稱名;稱名也不等於念佛」的差別。稱名是稱念佛菩薩的名號,為大乘修行的方法,目的是在增長我們對佛、對菩薩的信願心。它的修法簡易,在日常生活中,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稱念,特別是在內心感到惶恐不安或是信心退失的時候,此時就會專心稱念佛菩薩的名號,這就是所謂的「稱名」。但是念佛重在憶念,也就是內心繫在一個境上面稱為「念」。目的是讓我們能夠對這個所緣銘記不忘,由心繫一境銘記不忘而得正念,因正念才能得定、由定才能生觀慧。所以,念佛是修定慧的基本行法之一。

念佛的重點在專切

  四種念佛之法,其所緣的對象有三:一、是佛菩薩的名號,即專心稱念佛菩薩的名號,就是所謂的「稱名念佛」,又稱為「持名念佛」。二、是佛菩薩的聖像,以觀想佛之相好或觀塑畫等之佛像,即「觀想念佛」和「觀像念佛」。三、是佛菩薩的所證之德,也就是觀一切諸法之真實相,稱之為「實相念佛」。所以,念佛的重點是在於心繫念專注於一境,而且貴在專切。什麼是專切呢?以持名念佛來講,在前幾次的開示中有教過,要將心繫念專注在音聲上面,同時也教了一些對治的方法,這些都是要我們修得一個「專」字;而上一回開示時所提到的思惟無常之法,是要我們修得一個「切」字——很殷切的想要念佛、想要往生淨土。所以念佛的重點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在「專、切」。

  當我們持名念佛念到一定的程度時,此時如果能夠又專且切,那就會進入淨念相繼的階段。「淨念相繼」是什麼?就是念念都是佛號。此時不但連一個善念都不會生起,更遑論是惡念了,可以說是止成就的階段。如果還有善惡之念,就不能稱為「相繼」;還有善惡之別就不能稱為「淨念」。既然稱為淨念相繼,就表示念念都是佛號而相續不斷,如果中間雜有餘念還會中斷,就要用各種方式把所緣拉回來音聲上面。

念佛的修學及次第

  當淨念相繼時會有三個現象:第一個是佛號成串、綿綿不絕,自然而然在內心湧現。此時你內心佛號的音聲是綿綿不斷地、任運地、不作意的出現,如果你還需要刻意那就是功夫不到。第二個現象是當佛號綿綿不絕且成串的時候,此時四字佛號甚至只融合為一個字;也許是陀、也許是佛,你就會在這樣子的音聲中產生安止。第三個當安止的時候就會有光明相出現。到此可說是稱名念佛的一個階段的成就。但這還不能稱之為得定,只是定前的一個止方便、止成就。到這裡可說是修學的一個分水嶺,由此而走向二個不同的方向:如果你只是要得定,那就繼續專注;如果是修念佛法門想要修得能夠現前見佛的話,在這裏就要轉修觀想念佛。什麼是觀想念佛呢?就是開始在內心起觀,心繫在佛的相好莊嚴上面而不生雜念、不生散亂、不生昏沉掉舉。因為前面已經有止成就做為基礎,所以接著就可以作意起觀──觀佛的相好莊嚴。有的人會觀不起來,那是因為之前沒有仔細的去觀察佛像。所以要修念佛法門者,平日就要仔細的觀察佛像。我們在念《讚佛偈》的時候,就是以這個偈頌的因緣讓我們學習觀想佛像。如果平常觀察佛像不仔細,在止成就時要轉修觀想念佛也不容易成就。反之,想要在觀想念佛時能夠成就,若沒有稱名念佛的安止功夫也很難達成目標。所以,這是一個修學的次第。

共勉

  持名念佛的方法雖然簡單,但其成就很殊勝,如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下說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入一行三昧,應處空閑,捨諸亂意,不取相貌,繫心一佛,專稱名字,隨佛方所,端身正向,能於一佛,念念相續,即是念中,能見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佛。」所以真要修到安止的階段,必須下一番功夫。

  各位同學平日在家念佛時,如果只能修到散心念佛或是定時念佛,那你必須要給自己一個機會,希望能以長時間來持名念佛,在止成就之後轉修觀想念佛,如果持續修下去,那你就可以現前見佛,現前見佛才能進入實相念佛。這就是念佛的三個階段的整個過程。當然,這樣的一個過程是需要大家的努力。因為我們共修的時間不長,如果要在幾十分鐘之內就有止成就的話,除非是平常的功力很好、功力很堅固,才有可能在幾十分鐘之內馬上心繫佛相而起觀想念佛,否則還是要在持名念佛上多多用功。

  這三個月來所談的念佛觀念、方法與次第,是念佛法門的綱要,只要把握知見,一路修持下來,念念都是清淨,念念都可轉化生命,甚至生活態度也可轉變。這樣的共修學習,目的是要告訴大家一個修學的目標,要努力地朝著這個目標前進。目前我們雖然還在第一個階段的持名念佛,但是希望大家可以藉著密集式的長時間的念佛,例如參加佛三或佛七,由此而走向觀想念佛的階段,甚至可以學習觀察法的實相,淨化、深化心靈。

  祝福大家  以菩提心念佛  以歡喜心學佛!